735为何日本人会使偷袭珍珠港这个昏招?

2022年1月2日

因为再不偷袭,日本人这大东亚战争就算是白打了。

咱们这里需要补充一个小知识,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日本的能源结构是这样的:80% 的石油来自美国,10% 的石油来自东印度群岛,只有 7% 左右的石油可以自给。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从 918 开始折腾到 40 年,找到能替代美国的石油生产地了么?

没有。

不仅石油高度依赖美国,铁和各种军需物资都严重依赖美国,甚至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美国人提供的这些物资,日本这侵华战争就根本打不起来。

1937 年美国对日出口总值为 2.89 亿美元,其中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原棉这四项战略物资就达 1,42 亿美元,约占二分之一。以石油一项而论,日本所需石油来自美国的份额,1937 年占 80%,1939 年占 85%。[1]
据统计,1937-1938 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军需品占其军需品总进口额的 55%。1937 年,美对日废钢铁的出口量是 1931 年的 40 倍之多。[2]
(1937、1938 年日本)从美国输入铁合金为 77.53% 和 82.71%,铜的比例高达 95.18% 和 90.89%,煤油及其产品为 6.271% 和 65.57%,汽车及零件为 9.241% 和 64%,飞机及零件为 70.19% 和 7.692%,金属工作母机为 69.53% 和 67.09%。[3]

这就是二战中最讽刺的地方,美国人是日本人在二战前期最主要石油来源国,而且没有之一。日本人觉得不能任由老美这么掐着自己的脖子,于是 1934 年出台了《石油工业法》表示要加强本国石油产业建设,效果……一般吧;然后 37 年又搞了个《合成油法案》,表示要开动大日本帝国先进之科技手段以煤改油,效果……更一般。

考虑到 1937 年日本的财政收入才 47 亿日元,而以当时的汇率来看大概 3 日元可以折合 1 美元,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每年日美之间几亿美元的进口额意味着什么。

而更倒霉的是虽然侵华战争开始以后日军进展极其顺利,然而中国是个贫穷的农业国,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而工业建设又是个耗时巨大、烧钱极多的活儿……所以日本人十分郁闷地发现自己这仗是越打越大,然而钱却都进了美国人的兜。

这就是为什么 37 年日本人在扬子江上炸了美国船,罗斯福把这事按下去的原因之一——顺便一提,日本人为了平事掏出来了 2214007.36 刀,1937 年的两百万美元啊……日本人在占领区甚至搞了一次「抵制美货」的闹剧,然而美国人对此并不在意:有本事你抵制我的石油啊?

美国国内群众此时对日本人的反感情绪已经是十分强烈了,甚至有几百名学生代表参与了焚烧日本丝绸的行动。等到了 1938 年美国政府觉得实在不能再这么容忍日本人了!必须上点手段了!

于是政府向上百家工厂写信:建议不要跟日本人做生意。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道义禁运」

6 月 11 日,赫尔在记者招待上公开谴贵对和平居民的空袭轰炸,随后他写给美国 148 家注册出口飞机和飞机部件的厂家,表示:政府强烈反对把飞机和航空设备出售给世界上任何对和平居民进行轰炸的国家。[4]

道义禁运的效果极其明显,立竿见影,日本人 37 年从美国进口的飞机及部件达到 248.4 万美元,38 年为 1745.4 万美元,增长了 7 倍。

这么拖拖拖一直拖到 39 年重庆轰炸,美国人民一看艾玛这太惨了,咱们真的不能再卖给日本人石油了,罗斯福表示那不成啊,你不卖给他石油了他狗急跳墙去打英荷东印度群岛怎么办?为了避免战争扩大咱们还是继续做生意吧……

为什么罗斯福对东南亚这么关心呢?

原因有三:

一是当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还很严重(虽然在迅速扭转之中),大家都认为一战是邪恶的资本家篡夺政府打的不义之战,咱们美利坚工业力天下第一,为啥不能静静地看着他们打个你死我活咱们就卖军火赚钱?

二是美国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前其基本战略构想都是先欧后亚,为此牺牲一点中国利益根本不是事;

三是东南亚乃是天然橡胶的重要产地,而美国虽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没有之一,手头却没有靠谱的天然橡胶产地,对东南亚的橡胶高度依赖。

可尴尬的问题在于你想继续跟日本人做生意,日本人……

没钱了。

日本之所以能在侵华战争初期进展迅速,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军队跟政府都为此准备多年,攒到一起之后爆发了一波。从战后复盘来看,日本国力在 1937 年达到巅峰水平,然后就开始滑落:

这里咱们需要简单讲一下日本奇葩的产业结构。

正常国家的一二产业是相互补充的:我第一产业提供原料,第二产业加工原料,剪刀差完成原始积累慢慢爬工业科技树,最后再进行反哺。

可问题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拿到了大清朝的巨额赔款,又获得了朝鲜、满洲与台湾这三个殖民地,这让日本得以在不对社会基础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情况下上马军事工业。最后日本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状态:

1.日本的基本盘是寄生地主制,生产关系极度落后,普通农民负担着极为沉重的地租,阶级矛盾十分严重。

2.由于第一点的存在,所以日本国内存在着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使得日本的轻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非常发达。

3.甲午战争后获得的大量赔款使得日本得以建立起与其国力不匹配的发达军工业,但却缺乏相应的制造业基础,大量工业母机必须依赖进口。

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第 1 部门装备第 2 部门不同,在一战前的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中,第 1 部门不仅无法为第 2 部门提供必要的装备,就连其自身的装备也要依赖于海外进口。[5]

所以你说日本军工业强不强?

挺强的。

但是这种「强」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强」,是有依赖性的强。废钢铁要进口,工业母机要进口,橡胶要进口,石油那更不用说了,必须进口。所以日本想爆产能,就必须扩大进口,爆的越多进口的越多……

关键在于当时做国际贸易要的是真金白银。

你日本在占领区发行军票,行!在国内超发货币,没问题!可你想买我美国人的石油和机器,想买我东南亚的大米和橡胶,对不起,拿黄金英镑美元来!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硬通货去哪搞?

抢中国人的?没毛病!可中国当时是个农业国,比日本还穷啊!

搞进出口贸易?

这个靠谱,二战前日本最大的外汇来源是咱们上边提到的纺织品贸易,再加上一点生丝。日本人自己说得好:

(生丝是)凭借日本的土地与日本人民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作为纯粹日本产品出口世界市场的几乎唯一的商品。[6]

可是纺织业是个劳动密集产业,侵华战争扩大之后日本的人力资源迅速见底,大量生产能力转向军工业,军工产业大发展的后果就是进口物资要向军用物资倾斜,1937 年 9 月,日本政府实施「等级临时措施法」,限制棉花羊毛等产品进口——人手又不足,产能又不够,原料也没有了,你咋办?

所以说论持久战里说得好啊:

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因此日本人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向东南亚伸出了魔爪。

1939 年 2 月,日本占领海南岛;3 月,日本人又搞定了距马尼拉 700 英里的南沙群岛;6 月,派兵封锁天津英租界,7 月强迫英国人跟自己一起建设「东亚新秩序」,正在欧洲被希特勒搞得焦头烂额的英国人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在 7 月 24 号跟日本人签订了「有田——克莱琪协定」,承认了日本在中国有「特殊需要」。

这下美国人终于坐不住了,7 月 26 号美国政府正式通知日本没,咱们那个美日商约即将在六个月后废止——半年时间,你自己想想清楚,到底还要不要铁和石油了。

日本人终于发现这自己扛不住啊!赶紧还是跟美国人谈谈吧。

于是 9 月 25 日,海军稳健派、熟悉米英鬼畜内部动向之大将野村吉三郎任专职外相,开始跟美国进行谈判,美国人说这事好办,你们开放长江下游、尊重我们在华权利,有钱大伙一起赚嘛!只要你们肯把中国的利益让出来一点,咱们这个商约还是可以再签的。

未果。

这期间的态势十分有趣,日本人在诺门坎吃了大败仗,彻底打消了北进的念头;敌后大规模扫荡、扫荡、再扫荡,八路就是扫不干净;正面战场进入相持状态,长沙会战、随枣会战都没能达成预定的战略目标,日本国内的经济开始遭不住了。

对日本人来讲,事情非常尴尬——你要是想继续从美国人手里拿到物资,就必须按照美国人的意思,控制战争规模;而你想控制战争规模又控制不下来,中日战争旷日持久,中国又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战乱爆发之后原本脆弱的自然经济雪上加霜,国民政府节节退缩死不投降,八路军在敌后野火燎原遍地开花,华北粮食产量在日军侵华之后就没怎么正常过,最后到了 1940 年日本人为了维持华北地区的统治甚至要进口粮食,运到华北给中国人填饱肚子——我特么到底是来干啥的??

1940 年初,北京、天津出现了市民包围粮店的现象,人们担心还会发生暴动……后来当地军政当局也逐渐深切地感到,必须保证占领区民众的最低生活水平,因此动用宝贵的外汇进口澳大利亚小麦,以示努力稳定当地生活的决心。但好景不长,同年秋,因外汇短缺已无力再向华北进口粮食。[7]

美国人此时反而比较克制,由于罗斯福担心「再进一步就会激怒日本」,所以 1940 年 1 月日美商约失效之后两国的贸易竟然还在诡异的继续着,然而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多久。日本的外汇储备正在飞速的枯竭,对他们来说,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1940 年 3 月,日本拟定了军需物资自给自足计划,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东南亚。

日本政府深切关怀足以改变荷属东印度群岛现状的任何事态。——1940 年 4 月 15 日,外相有田八郎讲话[8]

日本人在东南亚的脚步越来越快,而美国人则在抓紧时间,卖出自己的最后一份石油。所以一方面是日趋紧张的局势,而另一方面则是不断攀升的石油贸易,美孚石油在 7 月 18 日向国务院报告,说日本人提出要买下他们的全部产量!美国政府内部已经吵到不可开交,罗斯福接到的报告说假如我们再不限制日本人购买航空汽油,我们自己军队就可能出现 6 到 9 个月的汽油供应不足!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罗斯福终于决定对日本进行禁运,经过漫长的扯皮与大撕逼之后,政府官员们最终达成了一致,在 7 月 26 日宣布对航空发动机燃料及润滑油和第一号高熔度的废钢铁实行出口管制。先总统蒋公激动地浑身颤抖,跟美国大使表示艾玛你们太够意思了!

总统和国务卿的伟大而辉煌的举动,减轻了中国自卷入冲突以来面临的极严峻的危机。——先总统 蒋公

在这个后来被无数人称颂的禁运限制里,国务院表示辛烷值 87 以上的航空汽油都必须禁运!

日本人:解释解释,什么叫「辛烷值 87 以上的航空汽油都必须禁运」?
国务院:难道你不懂什么叫禁运?
日本人:我要你解释解释,什么叫他妈的「辛烷值 87 以上的航空汽油都必须禁运」?
石油公司:87 号以上禁运的意思,就是他妈的 87 号以下不!禁!运!,还有,往 86 号航空汽油里加铅可以他妈的提高辛烷值!你懂了没有!?
日本人:哦大哥,原来这就是他妈的禁运啊!小弟明白了!

于是 1940 年 7 月到 12 月,日本从美国进口的 86 号航空汽油同比增加了 550%。

此时日本的经济已经开始在崩溃的边缘上晃悠了,国家总动员法的条款几乎已经全都实施了,结果 40 年日本西部和朝鲜还遭遇了旱灾,粮食收成不好,好多人连吃大米都成了问题。关键是此时日本的外汇储备也接近枯竭,再这么拖下去用不了多久你想买都买不成了!最后高层达成一致,再不对东南亚下手咱们就得先完蛋了。于是 1941 年 7 月 2 日,御前会议最终制定了《适应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纲要》,表示就算是跟米英鬼畜开战,咱们也得南进!7 月 24 日,日本出兵印度支那南部。

然后罗斯福炸了:老子不禁运你石油就是为了不让你打那边,你自己心里没点数么?于是 26 号冻结了日本在美的全部资产;英国人表示弟儿你说的对,我们也禁运,然后切断了日本在婆罗洲的石油供给。27 号荷兰人跟进,冻结日本资产。这下子事情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了。

日本人的精神一下子紧张了起来(……为什么才紧张!?),军方此前一直认为我把印度支那南部这么一占,你们这些米英鬼畜还不得乖乖坐下来跟我和谈么?咱们这和平近在眼前啊!

……以此确保东亚的战略要地。由此或可使英美荷死心不再压迫日本,并给重庆政府以打击,以找到解决日中战争的突破口,进而或许有助于打开日荷谈判。所以只有尽快抓住时机实行「战略上先发制人之措施」,才能避免同英美作战,此即不战而胜之上策[9]

这年 8 月份,罗斯福直接向日本人发出了警告,并提开出了和平的价码:日本停止南进,从中国撤军并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各国在中国机会均等以及日本改变三国同盟等等,这个条件被日本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罗斯福在会谈 刚结束的 8 月 14 日发出战争警告:日本如继续南进,势必导致战争等…… 日本已完全处于美、英、中、荷的包围之中,今后战略物资无法从国外获得。大米和盐通过 1941 年 2 月对泰国、法属印度支那的调停,有希望获得我需要量的 10%,即使掺用杂粮,维持作战能力的大米等物资不但没有增加,其宝贵的有限储备反而日复一日地减少。[10]

1941 年 11 月,两艘日本油轮自洛杉矶附近海域空载而归。大怒的日本人……切断了英美使馆的取暖油供应。(……我是一直没搞懂日本人的脑回路)而在此之前,9 月 6 日日本御前会议已经批准了《帝国国策施行要点》,指出 10 月上旬外交依然没有进展,则准备开战。

日本人最开始的计划是咱们先赶紧在东南亚占地盘,然后建立个防御圈——考虑到东南亚还有个美属菲律宾,那美国人妥妥是要来跟咱们打的,到时候咱们舰队决战,拼个你死我活!

然后联合舰队的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对此表示了不同意见——美国人啥工业能力?你什么工业能力?心里没点数么?既然已经料到要打,那为什么不趁着美国人还没有完全动员的时候直接先下手为强?要知道,海军要想重建,那难度可比陆军难多了。咱们一鼓作气消灭美国的太平洋海上力量,然后趁着美国人重建海军无暇的关口逼他就范,承认咱们大日本帝国在亚洲的霸权那是十分合理的!

11 月 20 日,日本向美国提出最后一个谈判方案,日本人表示这绝对是自己最后的底线了

1.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都保证,除了目前己驻有日军的法属印度支那以外,不向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的任何地方进行任何武装进军。
2.一俟日本和中国之间恢复和平,或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公正的和平,日本政府保证撤走目前驻扎在法属印度支那的军队。同时,日本政府宣布在本协议(以后将包含在最后协议中)订立时,准备把现驻法属印支南部的军队移驻该地区北部.
3.日美两国政府将进行合作,以保证两国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取得所需要的货物和商品。
4.日本政府和美国相互保证把通商关系恢复到日方资金被冻结前的状态.美国政府将按日本所需的数量供应石油。
5.美国政府保证不采取任何措施和行动,不利于日本和中国之间为谋求全面和平所作的努力。[11]

美国人对此表示难以置信,并回复了一份由国务卿起草的备忘录,基本上重申了自己在 8 月份提出的要求。美国人所不知道的,是在自己做出这个回复以前,一支规模空前的舰队已经在单冠湾集结完毕了,那上面的飞行员此前曾反复地练习过如何低空投放鱼雷和炸弹。罗斯福此时还在犹豫要不要向日本示好,以挽回两国之间的关系,11 月 22 日美国国务院远东司甚至接到命令,起草一份新的草案,有限度地恢复对日本的石油、食品及药物供应。然而由于中国及英国的强烈反对,这份草案最终也没能实施。

1941 年 12 月 1 日,日本御前会议做出了决定:与美国开战。

1941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

1942 年,日本军队逼近东印度群岛的巴厘巴板炼油厂,1943 年第一季度,日本的石油危机大大缓和。

石油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东条英机·1943

彩蛋: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 98% 的天然橡胶供应被切断,暴怒的美国政府发起了「美国合成橡胶研究计划」,贝尔实验室、芝加哥大学、固特异公司、杜邦公司……等业界精英汇聚一堂,罗斯福直接砸下去 20 亿美元,新建工厂 51 座,开始大搞合成橡胶。1943 年,美国合成橡胶产量达到 23 万吨,与同期全球天然橡胶产量基本持平;1945 年,美国合成橡胶产量达到近百万吨,远超天然橡胶产量。

同一时期,由于美军潜艇击沉大量日本舰船,日本几乎无法正常从东南亚获得石油和橡胶。日本本土大量汽车只能改烧煤,1945 年 9 月 11 日,战犯东条英机开枪自杀未遂,美军花了两个小时,才找到一辆有燃料的救护车,将东条送往医院。

参考:

  1. ^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 ^沈庆林.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赫尔. 赫尔回忆录[M]. 商务印书馆, 1948.
  5. ^许宁宁. 「三环节」贸易与日本侵略战争的演进(1929-1945 年)[D].湘潭大学,2013.
  6. ^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大同书院,1936 年
  7. ^中村隆英:《日本经济史(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 ^日本历史学研究会, 金锋, 冷明. 太平洋战争史[M]. 商务印书馆, 1962.
  9. ^信天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
  10. ^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84
  11.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1931–1941, Volume II

本篇作者:丧心病狂刘老湿

为何日本人会使偷袭珍珠港这个昏招? - 历史环游记的回答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