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有哪些让你浑身颤抖、无法自拔,庆幸读到的好书?
2021年8月16日
大家好,我是马伯庸。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有意思的、中国式的民间童话《长脖子女人》。书的作者就很有意思。她叫姜淑梅,是个 1937 年出生的老太太,从小到大没有读过书,也不认识字。1997 年,她满了 60 岁,才开始学习认字。到了 75 岁,她拿起笔来,开始从事写作。这个创作状态和学习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

插画:齐九九
从 2013 年开始,她就逐渐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因为作者本身没有什么限制,所以文字反而会更加洗练、简朴,更加能够表现出自己原汁原味的思想。以前有个叫新凤霞的演员也是这样,写出来全是大白话,句句真情实感,直来直去,非常能让人感觉到质朴、纯净的文字力量。
这本《长脖子女人》是一个民间故事短篇集。姜淑梅奶奶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把民间流传的故事全都采集过来,原汁原味,不做任何修改,呈现给大家。所以她学会写字之后,去山东各地采风,最后汇成这本书。
我非常喜欢读。其中有非常质朴的民间想象的反射。它诚实地、赤裸裸地把民间最淳朴的风土人情呈现出来。我们能从中看到特别纯粹的善良、特别诡异的残忍。人物粗糙、混沌,但是生活得都非常有张力,甚至是有想象力 —— 既有对恐怖的想象,也有对历史的想象。
给大家讲几个书中的故事,你就知道它到底有多原汁原味,甚至能把我们都吓一跳。
一、一种恐怖,多方思量
有一个故事叫「大针尖,二针鼻」。
这个名字听着有点怪。讲的有一个人家,在山东,有三个闺女。老大叫针尖,老二叫针鼻,老三叫笤帚疙瘩。这家男人死得特别早,是一个寡妇带着这仨闺女。
有一天寡妇跟仨闺女说,我今天去看你们姥姥,我给你们蒸了一屉包子,你们仨分着吃。
寡妇出门之后看到一个老太太,俩人聊着天,老太太就问:「你家里都有谁啊?」
她说我家里有仨闺女,老太太问:「你家住哪儿啊?」她又说了。
老太太继续问她:「你这个篮子里是有什么东西?」寡妇说有俩包子,就给她拿了一个。
这老太太一吃这包子可就不得了,因为她一口把这包子全吞下去了。
老太太一看寡妇害怕了,马上就现出原形。原来这是一个老抽乎。这是什么呢?是山东民间的吓唬小孩时常说的一种怪物,一说老抽乎来了,小孩就特别害怕,就老实了。
老抽乎吃完寡妇以后,擦擦嘴,把这个女的衣服扒下来自己穿上,然后就去了这个女的家里。她敲门,屋里面针尖、针鼻这俩姐妹就说:「外面是谁啊?」
老抽乎就说:「我是你姥姥。」
然后进了门了。她们说:「姥姥你怎么这声音变了?」老抽乎说:「我这嗓子哑了,咱们赶紧上炕睡觉吧。」
这个老抽乎上了床,跟这仨闺女盖到一个被子里。我给大家念一下这个原文:
过了一会儿,针尖听见姥姥在吃东西,就问,姥姥你吃的啥?老抽乎说胡萝卜。
姥姥你给俺吃点呗,老抽乎把东西递出来。针尖一摸,是一根手指头。
她害怕了,偷着叫醒针鼻,你听姥姥吃的啥,你管她要。
针鼻说,姥姥,你吃的啥,你给我也吃点呗。
老抽乎又递过来一根手指头。
针尖对针鼻小声说,咱穿衣服往外逃吧,三妹被她给吃了。
后来等老抽乎走了,姐俩从树上下来,进屋掀开被窝一看,就剩一堆骨头,三妹没了,姐俩都哭了。
后来这个老抽乎又来了,敲门说:「你们再放我进来吧。」
针尖和针鼻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家里烧了一锅开水,对老抽乎说:「我们的门坏了,你从烟囱进来吧!」
老抽乎从烟囱往里一爬,正好扑通一下掉到热水里,直接给烫死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它的恐怖细节特别好,尤其是姐妹俩听到老抽乎在被窝里嘎吱嘎吱吃东西,然后一摸就一根自己三妹妹的手指头。当时看的时候也是给我吓得一跟头,一身冷汗。如果半夜看的话会觉得特别害怕。
这种利用声音和余味的想象,是一个很高明的文学创作的手法。
这个三妹妹从头到尾没说一句话,就在被窝里躺着,唯一跟她有关的,就是咯吱咯吱的嚼肉的声音和一半截指头。它没有正面表现这个老抽乎怎么吃三妹妹,什么撕开她的肉,吸她的血,然后吃她的脖子,挖她眼。
但是这种隐藏了一半、只说一点的恐怖效果,比浓墨重彩地渲染还要强烈得多。谁要是在小时候给我讲这个故事,肯定能给我落下很浓重的童年阴影。
这就是山东本地的故事,姜奶奶也没做任何修改,就这么放上来了。现在我们再仔细看这个故事,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影子。
比如说老抽乎进门,女孩们说「姥姥姥姥,你的声音怎么不对」,老抽乎说「我嗓子哑了」。
这个对谈的细节就特别像《小红帽》。狼外婆来到小红帽家里,小红帽也问:
「奶奶奶奶,你怎么鼻子这么大啊?」「我是想闻闻你。」
「你的眼睛是怎么这么大?」「我是想看看你。」
而故事的结尾,老抽乎回来之后,从烟囱爬进来,被开水烫死,大家有没有觉得也特别熟?因为这和《三只小猪》的结尾非常像。
这些故事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说不清楚。到底是外来的人把外面的故事带入到山东乡下?还是他们本地人就这样凭空原创出了这个细节?我们不知道。
但我们能够看到这些细节在这里面融合得特别好,融合得浑然天成。
故事本身没有什么道德训诫的意义。它不会告诉你不要去接触外人,或者是不要轻易给人开门。它单纯的就是想讲一个恐怖故事而已。
正是这种单纯,让故事变得特别好。它纯粹想吓唬人。因此,它吓唬人的效果反而非常强烈。
二、一段想象,万年流长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它代表的是民间对历史的丰富的想象。
咱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故事,「皇上有个金锄头」。—— 老百姓没见过皇宫怎么样,他就想象皇上是不是每天也得下地干活,皇上用的那个锄头都是金的;说皇后娘娘每天都吃大饼子,想吃几个吃几个。
这些不能仅仅归结为可笑、没眼界。它实际上反映的是民间对上流社会、对历史的想象。这种想象力我们反而没有。它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重新诠释一段历史。
接下来咱们讲的故事就是这样,它叫《从前有一个大马猴》。
从前山东有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大马猴,这个大马猴会飞檐走壁,日行千里,任谁都拦不住他。大马猴听说皇上最厉害,他就去了京城,找到皇上说「我想讨一个官做」。这很有点像《西游记》。
皇上吓了一跳,派人就把大马猴给打跑了。这个大马猴特别生气,心说你还竟然打我,那我就报复报复你。他就潜入到后花园,偷了公主,把公主一下背到背上,跑回山东了。
马猴把公主抱回山上之后,就跟公主过日子。公主最开始每天哭,哭着哭着,过了几天生了一个孩子,就死了。
这个大马猴跟孩子相依为命。但是这孩子得喝奶,大马猴是公的,也没有奶,他看着孩子饿得嗷嗷直哭,着急,就去了山下找到一个猎户家里。这个猎户姓杨。大家要注意,这个姓很重要,杨树的杨。
大马猴跟他们说:「我们这孩子饿得嗷嗷哭,你们能不能给点奶?」猎户家看这小孩挺可怜的,说:「我们家孩子也在吃奶呢,一起吃吧。」
大马猴的孩子就在猎户家里长大,跟杨姓猎户的小孩从小玩到大。两个人还有一个好朋友,是在一个河里,是一只乌龟。
大马猴的儿子长到二十二岁时,大马猴对这儿子说:「我快死了,我死了以后,你往南走,有一个南山,南山下面有个海,海里有一条龙。你把我的尸体烧成灰,放在布袋里,塞到龙嘴里头去,以后你就能当皇上。」
儿子听了就特别开心:嘿,当皇上啊,多好啊!可是左等右等,大马猴不死。他实在是等不及了,就把他爹骗到山上去。儿子手一推,大马猴咣啷一下从山上掉下来摔死了。
儿子把他爹的尸体烧成灰,用布袋一包,就准备出发了。
这个时候,杨家小孩还有乌龟,过来跟他说:「你能把我爹的尸体骨灰也带上吗?」马猴儿子说:「行吧。」他就把杨家小孩的爹的骨灰,乌龟他爹的骨灰也都带上了,一路往南去。
到了南山,到了海底,果然看到一条龙,龙还有一个大嘴。马猴儿子琢磨,我应该是先把老杨家跟乌龟家的骨灰放进去,再把我爹的放进去;这样最后放的是在最顶上,这样我才能当皇上。
他就把老杨家的骨灰挂在龙角上,为了方便一会儿拿,然后先把老乌龟家的骨灰塞到龙嘴里了。但是这个龙死活不张嘴,怎么也塞不进去。
马猴孩子找了一根柴火棒子,把龙嘴给撬开了,把老乌龟的骨灰放到龙嘴里。刚一放,这个龙一甩尾巴就跑了。
结果他手里就剩下自己家的骨灰。反而是杨家的骨灰挂在龙角上,乌龟家的骨灰在龙嘴里,都被龙给带走了。
在山东,乌龟叫什么,乌龟叫老鼋。老鼋的后辈真出了一个皇上,谁呢?袁世凯。但是,因为当年龙走得特别快,所以袁世凯没当几天就完了。
马猴家的孩子,后代也出了一个「准皇上」。为什么叫「准皇上」呢?就是差点儿当上皇上。
因为马猴家的儿子是拿柴火棒子撬的龙嘴,所以后代出了一个人叫柴荣。柴荣大家都知道,他是当了皇帝,只是后来死得早,被赵匡胤陈桥兵变,最后建立了宋朝。
杨家的骨灰因为挂在龙角上,后来出的都是忠臣。比如说杨家将就是他们家出来的,为了国家尽心竭力。
就这样,这故事结尾还专门讲了一下这三个骨灰对历史的影响。虽然是时空倒错,有点乱,袁世凯、柴荣、赵匡胤、杨家将全出来了,但看得出来,这个想象力、这个故事体系非常有意思。
拿柴火棒撬开龙嘴,所以就是柴融。杨家挂在龙角上,就要为这个龙卖命。这个乌龟叫老鼋,所以说导致了袁世凯称帝。
这都是特别典型的民间式、谐音式的联想。但是它们能综合到一起去,跟中国历史形成一个最简单的映照关系,给了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这就能让我们看到民间对历史的态度。
除此之外,我们也能看到故事里的善恶因果报应。这个大马猴的儿子实际上是弑父,因为父亲一直不肯退位,他为了当皇上就把爹给杀了。这其实也是对历史的影射,虽然未必编故事的人有这个知觉。最后马猴的儿子也没落着好,符合最朴素的民间价值观。
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很拙劣的民间想象,把历史想像得非常简单,非常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对历史的解构,也是一种文学想象的好方式。
三、民间智慧,野蛮生长
这些故事我们开始读的时候会非常不喜欢,因为它们非常粗糙,也没有什么文学描述。我们已经习惯了那种非常精美的、温文尔雅的文本。民间故事嘛,要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而这本书里的故事,我觉得更像是一蓬野蛮生长的野草,它四散生长,并不一定是要道德训诫,并不一定要夸赞,并不一定是要批判,没有那么多的文学深意,它只是不断流传。
它们代表的是民间最质朴的价值观、最恐怖的想象、最有趣的对历史的解释。它反映出民间这些残忍残酷的风俗习惯,以及对人性百态的描摹。
而且随着它们在民间不断流传的,更多的民间智慧加入进来,创作者并不只有一个。他们不会想到流传千古,只是单纯地想讲一个故事出来。这对文学创作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初心。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长脖子女人》,就是很多这些故事的最初形态和它最单纯的起源。